那句让人震撼的话,几乎让人难以忘怀:
“我年初差点死了。”
这不是哽咽,也不是悲伤哀怨,而是出自央视镜头下,一位92岁高龄老人坐在轮椅上,笑着将“死过一次”当作轻松的笑谈随口说出。那一刻,我被深深击中。不是因为他扮演的“济公”的传奇情怀,也不是因为他作为老艺术家的坚守,而是他对死亡的淡然态度,仿佛生命早已演绎完毕,所剩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赐。
游本昌,92岁的老人,白发如霜,身躯已不再挺拔,缓慢坐在轮椅上,话语虽略显迟缓,但眼神依然明亮清澈。他简单地说:“我年初差点死了。”没有多讲过程,只淡淡地说了句“又活回来了”,这轻描淡写的五个字,却像一块巨石,沉重地压在心头。
展开剩余77%如今的游本昌,不再是那个“活佛”,也不单是“国家一级演员”,他是一个真实的老人——那个差点无法挺过2025年寒冬的老人。然而,他没有来讨怜悯,也没有像如今部分“老戏骨”那样在综艺节目里泣不成声地诉说“没人请我演戏”,更不像那些热衷于借“流量反思”炒作的舌尖人物。他只是笑着告诉你:“我走过那条路了,现在回来了,坐下来想说点真话。”
提起“济公”,全国无人不晓。那个“鞋儿破、帽儿破、袈裟破”的疯和尚,堪称中国国民级IP的先驱。1986年版《济公》中,游本昌凭借这部剧荣获金鹰奖最佳男演员。那个时代的金鹰奖,代表着比肩“白玉兰”、“飞天”、“金鸡”三大奖项联动的最高荣誉。
然而,游本昌从未将这奖项视作荣誉的枷锁。他没有在综艺中频频谈论当年的风光,更没有依赖“济公”这个角色吃老本。戏一结束,他便返回话剧舞台,演出苏联剧《克里姆林宫的钟声》,演德国剧《下次开船港》,那些作品甚至年轻一代都鲜少听闻。他明白,红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,而非终点。
有段子说他为了排演话剧卖掉了房子,还自掏腰包支持剧组,票房惨淡,却被人讥讽“早该退休了”。但他从未反驳,坚守信念,一往无前。他不是为了“被看见”,而是为了“把事情做到极致”。
说实话,我最忌讳写“老艺术家”这四个字。写得过于热情,像是在做悼词;写得太冷静,又怕被指责“不尊重”。而游本昌这个人,却让你不写都难。因为他不是“应当被致敬”的对象,而是让人看见他时,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无数思考。
比如,什么是工匠精神?不是口号,而是92岁依然钻研表演的本质。什么是初心?不是年会上油嘴滑舌的发言,而是经历巅峰后,仍甘愿回到排练厅,从零开始。
再比如,什么是不朽?不是奖杯满墙,而是当你坐在轮椅上,观众流泪,不仅仅因为你演技出色,更因为你活成了那个值得尊敬的模样。
这个时代节奏飞快。年轻偶像靠一部剧迅速爆红,三个月后便销声匿迹;综艺明星上一季风头正劲,下一季就被AI配音取代。
而游本昌这样的人,红与不红根本无关。他甚至不在乎是否有观众,他只关心所做之事是否正确,是否尽力做到最好。他就像街角守了几十年的老修理工,没人排队,他依然蹲在那儿,细心打磨每一颗螺丝。你经过时或许会为他心疼,他却从未为自己怜惜。
采访结束时,游本昌轻声说道:“我现在什么都不怕了,活一天算一天。”我听罢忍不住笑了,但心底却猛地一紧。这不是无所谓,而是一种看透人生后的通透,是一个将生命燃尽后得到的真知。
这不是劝你“努力就能成功”,也不是说“坚持必有回报”,而是告诉你:即使无人喝彩,只要做对的事,就不要停下脚步。
游本昌从鬼门关走过,没留下任何警世名言,只留下淡然一笑。但正是那笑,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。
在这个时代,我们最缺少的,正是这样的笑容——轻松、真挚,背后支撑着九十多年的深厚功力。
发布于:福建省
